亞洲-欺詐報告
Kroll提出的2009年亞太地區欺詐報告
與Kroll的友好鏈接:亞太欺詐報告
與世界其他地區一樣,在亞太地區,經濟下滑也阻止了欺詐者的經營能力,即使對合法企業也是如此。
**過去三年中,每家公司的平均虧損與2008年相比顯著下降,從910萬美元降至620萬美元。有了更少的錢,就可以竊取更少的錢。
**儘管在過去三年中,有形資產被盜的公司數量(43%)比2008年的數字(41%)略有增加,並且是所有地區中最高的,但其他所有欺詐類別的發生率卻較低,儘管通常不會比以前的調查要多得多。總體而言,過去三年中至少遭受過一次欺詐的受訪者人數略有下降,從2008年的88%下降至這次的84%。
**只有22%的受訪者發現公司欺詐行為的發生率有所上升,而37%的公司則有所下降。
但是,調查表明,整個地區的員工關係仍然是一個挑戰,腐敗可能會成為一個問題。
** 35%的受訪者表示,今年高人員流動率再次成為增加亞太地區公司遭受欺詐的脆弱性的最常見因素。這是五個地區人員流動率中第二高的數字,遠高於26%的總體平均水平。
**儘管只有10%的公司自己減少了收入,卻增加了欺詐風險,但伴隨著經濟低迷的薪酬和報酬的嚴格性使脆弱性提高到18%,也是第二高的數字。
**儘管本次調查中遭受腐敗或賄賂的公司數量從上次略有下降,從21%下降到17%,但認為自己極易受到攻擊的公司的比例也從10%上升到15%。整個地區的大量刺激性支出可能導致了這種更大的擔憂。
大量欺詐案件
在實地,克羅爾(Kroll)看到大量欺詐案件,不僅是當前的欺詐案件,而且還包括早在薩蒂揚(Satyam)欺詐案中就已經開始的欺詐案件,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了多年,直到經濟低迷使其無法隱藏為止。隨著中國和印度等大型新興經濟體顯然開始擺脫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低迷導致欺詐案發生的短暫喘息可能是短暫的。
聚焦中國
欺詐仍然是中國經濟發展的致命弱點,它不僅限於不良的知識產權保護。在最新調查中,有96%的公司表示在過去三年中至少經歷了一種欺詐。尤其值得關注的領域是:供應商或採購欺詐(過去三年遭受了42%,而整個亞太地區僅為21%),內部財務欺詐(31%至18%),違反監管規定(31 %到21%),腐敗和賄賂(27%到17%),當然還有IP盜竊(23%到13%)。在所有這些情況下,區域數字與全球數字相距不遠。
在中國進行欺詐風險管理勢在必行
大中華區是全球最具挑戰性的商業環境。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是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它的製造業正在為世界提供各種各樣的負擔得起的消費品。但是,與此同時,在中國開展業務充滿了複雜的文化和法律問題。
腐敗,欺詐,知識產權盜竊和勞資糾紛只是在中國運營,合作或以其他方式存在的組織所面臨的部分風險。對於在這里活躍的公司來說,調查和風險評估不是可選的,這是必須的。